- · 《西域研究》期刊栏目设[01/26]
- · 《西域研究》投稿方式[01/26]
- · 西域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多元宗教活化石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和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发现的两座中心柱窟分别位居沟东、沟西区最显要的位置。窟内中心有通顶方柱,中心柱窟正面原塑一尊大型立像,是窟内礼拜、供养的中心,信徒可旋绕礼拜。两处礼拜窟壁画题材
新发现的两座中心柱窟分别位居沟东、沟西区最显要的位置。窟内中心有通顶方柱,中心柱窟正面原塑一尊大型立像,是窟内礼拜、供养的中心,信徒可旋绕礼拜。两处礼拜窟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均显现出较早的时代特征,约开凿于公元5世纪前后,属于吐峪沟最早的洞窟。特别是窟内发现了与楼兰、尼雅佛塔相似的方形基座覆钵式佛塔,揭示了吐峪沟石窟早期佛塔的形制明显受到南疆地区的影响。窟内左右后甬道壁面均绘有壁画,部分壁画因洞窟崩塌而被损坏。
自2010年开始的考古工作,在沟东、沟西新发现两处中心柱窟(大像窟),其形制与壁画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与河西、龟兹、于阗等地明显不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新发现的洞窟确定吐峪沟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发掘清理出的石窟内部道路系统以及洞窟改建、维修、封闭遗迹,为开凿洞窟的先后顺序、废弃年代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写本文字多样,有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谜文等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内容丰富,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古书注本等;部分文书保存较完整。文书最早可到公元四、五世纪,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生活、多元宗教信仰和古代语言等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出土文书
壁画风格与题材
新发现中心柱窟
专家评价:
吐峪沟早期洞窟壁画在绘画技法上与龟兹石窟和甘肃早期石窟有着的密切关系,但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新发现了吐峪沟石窟中前所未见的壁画题材,如新发现沟西中心柱窟甬道成排的大立佛、二身形像奇特的护法神像。佛像均身着袒右袈裟,跣足踏莲花,手势各异。身后有头光、背光,头上罩华盖。佛像下为垂三角纹饰带。中心柱后壁下部为一排八身菩萨像。这些新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吐峪沟石窟的内涵,为研究吐鲁番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的区域特色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吐峪沟石窟不仅是吐鲁番地区最早、最大的佛教石窟,也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佛教遗址,更是联系南疆地区与内地佛教遗迹的重要纽带。此次发掘中发现的窟前佛寺建筑遗迹非常丰富,出土文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这些新发现不仅对深入探讨吐峪沟石窟的创建年代、原始外貌、洞窟组合、题材布局、造像特征和绘画与塑像技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艺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传播,特别是高昌石窟寺庙、龟兹石窟寺庙与内地石窟寺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初步估计,出土文书大小残片约近万数,大块的文书也有数百件之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发现文书遗物数量最多的一次。文书内容以佛教写经为主,还有世俗文书和古书注本等。文字以汉文为主,特别珍贵的有汉文与回鹘文双语对译的佛经。部分文书保存较为完整,并有纪年题记。有的经卷还带有卷轴。这些对于进一步认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历史价值。(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寺”,建在吐峪沟南部东西两侧的悬崖上,开凿洞窟约100个,开凿年代为5至8世纪,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也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zonghexinwen/2022/060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