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域研究》期刊栏目设[01/26]
- · 《西域研究》投稿方式[01/26]
- · 西域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1/26]
为何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了研究印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像中国这般重视历史记载,重视史书编纂,有着丰富史料传承的文明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甚至说是独此一家。而与中国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古印度,马克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像中国这般重视历史记载,重视史书编纂,有着丰富史料传承的文明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甚至说是独此一家。而与中国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古印度,马克思在评价印度历史时曾说“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这是因为古代的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记载体系与规范,仅存的少量史料不过是只言片语的铭文和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
但颇为有趣的是,当步入近代,印度的学者们企图构建完整的印度史时,才发现他们完全离不开一部中国的古书,而这部书就是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
上图_ 玄奘(602年~664年)
那么,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是怎样的一部书?又为什么成为了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史料呢?笔者认为,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先从玄奘法师西行说起。
玄奘法师十三岁时便出家为僧,因其自幼聪慧,所以很快掌握了大量佛教经典。但因当时一些佛教经典与学说存在出入,故玄奘法师发愿西行求法,并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及中亚,历经艰苦,终辗转至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学习诸部经典。后玄奘法师声名大起,又游历印度宣扬佛法,驳斥异说,最终在戒日王为其召开的无遮大会上名震五印,同时赢得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敬仰,大乘佛教尊其为“大乘天”,而小乘佛教则尊其为“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645年),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达五万里的玄奘法师回国,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接见。此时的唐太宗迫切地想了解西域及中亚乃至印度的一些情况,所以他要求玄奘法师将西行路途中的见闻汇成一书,因此由忙于翻译经文的玄奘口授,其弟子辩机成文的《大唐西域记》就此而成。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大唐西域记》就内容而言虽不全是关于印度,但在记述有关印度内容的第二卷时,玄奘法师却通过印度名称来源、疆域、衣饰、教育、文字、礼仪、病死等多达十七个专题记录了古印度详细的情况。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玄奘法师对于古代印度一些王朝和国王的记录。因为对于没有记载历史传统的印度而言,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明确的朝代记载,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除了王朝更迭是模糊的,甚至连统治者都是不清晰的,因此来自中国的《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例如,尽管印度的一些学者都知道公元320年到540年期间是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印度人而不是由入侵者建立的王朝),他们也知道笈多王朝灭亡后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但长久以来困扰印度历史学者的是这种分裂割据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最终他们还是在《大唐西域记》中寻找到了答案。因为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告诉他们,当时的印度分裂成了七十多个小国,并且玄奘法师还告诉了他们每一地区的小国中谁强谁弱,谁为谁之臣属。如在当时印度西部最为强大的是摩腊婆国,其役属有阿难陀补罗、索拉斯特拉等国。
上图_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
又如印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戒日王朝的建立者,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印度人帝王戒日王,长久以来虽存在于印度的各种版本的传说之中,但人们对其具体事迹和人物形象也是模糊不清的。而在《大唐西域记》中却也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就戒日王个人而言,玄奘法师说他:“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而关于戒日王统一北印度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中载“(戒日王即位后)遂总率国兵,讲习战士,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自西徂东,征伐不臣。象不解鞍,人不释甲,于六年中,臣五印度”。虽然就文字数量而言,这一段历史记载只有短短的二十多个字,但其所包含的关于印度历史的内容却是巨大的。
也许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理解不了这么一小段文字对于厘清、构建印度历史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这么二十多个字,却几乎重建了中世纪的印度历史。因此,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法师及《大唐西域记》曾发出这样的赞叹,“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zonghexinwen/2022/0424/943.html